作者:张建云
#
对自己狠一点,对他人好一点
以前的时候会把每日文章发到所在的微信群。时常会遇到学者为我指正。他们的方式大多略带愤慨:你这水平还研究国学?这观点也太不像话了,是用脑袋思考的吗?你张口闭口家风家风的,你们家的家风够格吗?
看罢便谦虚,便恭敬,在群里@为我挑错的人:我一直在学习的路上,您觉得我哪里有误请帮我指出来,我改;我这观点没觉得哪里不好,也确实是用脑袋思考,而且只会用脑袋思考。您若觉得我有错误,愿闻其详;我是一直在谈家风的话题、写家风的文章,我的家风还好,孩子大人都积极努力、自律自省。您还想知道什么?
他们似乎没有遇到过我这样的对手,一般都针尖对麦芒地挑战或者毒舌对骂。见我如此,也礼貌谦恭地说,没想到您是这样温润豁达之人。
生活里有很多头上有角、身上有刺的人,还有人带着愤怒地负能量到处乱跑,我们自然没必要与之过招。一是不值得,二是没必要。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好为人师成了社会的通病。自媒体时代谁都可以挑剔,谁都可以怒怨,但之后呢?
形成指责、找茬、指点江山的毛病不是啥好事。会让有水平的人远离,没水平的人嫌弃。看着热热闹闹,实则孤家寡人。
我不得已而为之的接受了国学学者的称谓。因为想通了,此生只作一个学习的人,所以叫学者。至于作家前面加了著名二字,本非我意。偶尔穿西装、打领带是为了开会。总是一身休闲,到了正规场合,也会为人所不齿。
深刻检点自己的傲慢,尽量不愤怒,尽量不苛刻,尽量不指责,尽量不背后讲人坏话。
见一书法家前辈将“礼之用,和为贵。”写成“子曰”。思忖后,直接指出担心老人家面子难堪,不去指出又是自己学问失职。于是,致电另一前辈告知,乃是“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想此举不是好为人师。学生不是也可指出老师错误嘛。
那年,与一领导交流。听他将“饮鸩止渴”读成“饮鸠止渴”。鸩,是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这个词的意思是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鸠,说的是杜鹃和红脚的、凶猛的隼,自己不做营巢,直接霸占喜鹊的窝。这两个字有截然不同的意义。于是回到家之后便发一条微信礼貌告知。
与女儿交流一些事情,她时常会把“我知道”挂在嘴边。我与她讲苏格拉底临终前悟出的7个字:我知道;我不知道。她一下心领神会。
爱说我知道的人,基本是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容易走入自以为是和独断专行。还有人喜欢说“你知道吗”,而且频率很高。两句话就问,你知道吗?一句话就问你知道吗?听得人起火落火。还有人喜欢说“你懂吗”“你明白吗”,更甚者直接否定“你不知道”“你不懂”“你不明白”“你错了”。好像这世界就他一人的逍遥,就他一人对了。
口头语会强化一个人的行为,每说一次就给大脑发一次信号。久而久之就成了口头的样子。
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孩子有个约定:
1、把“我知道”改成“您说的对”。
2、把“你懂吗”“你明白吗”,换成“您看,我说明白了吗”“您看,我这样说对吗?”
3、戒除“你不知道”“你不懂”“你不明白”“你错了”。一定要戒除。这是语言的拦路虎,凶恶得很。
建议多赞美他人,从父母开始。我家有个规定:吃饭之前定要赞美一下饭菜或做饭的人。
教会孩子真心赞美是放下傲慢、发现对方优点的尚好方法,而且会有很不错的人缘和机会。
家长对孩子亦然。但不要在赞美孩子的同时提要求,这会让人家觉得你的赞美藏有深意,不敢接受,或者像个计谋。而且不要明褒暗贬:例如“你做的比我预期的好多了”,这样的话基本上不是赞美,还可能会让人感到窝心。
无论家长,无论孩子,无论您我,收起好为人师的倨傲,前方的风景才会愈发美好。不然,麻烦和灾祸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
今天的原文是《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作者简介
张建云作家、学者、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版权声明:除原创文字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