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 HAN CHUANG
到底什么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有人说,是一场罗汉床上的举棋对弈;有人说,是侧卧罗汉床的一杯闲情小酌;更有人说,是躺在罗汉床上的香起细读手中书……
这也正是从唐至今,罗汉床已出现,就深受文人墨客以及品位人士喜爱的原因。
LUO HAN CHUANG
作为我国古代卧式家具,罗汉床可以被称为典型代表,被称为“床”“榻”,更是被王世襄先生称为“最理想的卧具”。
榻一般体形较大,又有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类型。
有束腰且牙条中部较宽,曲线弧度较大的,俗称“罗汉肚皮”,故又称“罗汉床”。
罗汉床一直是备受欢迎的实用家具。
LUO HAN CHUANG
其实,罗汉床这类床榻得以被记录,我们最应该感谢的就历代的“画家”们,比如看床榻发展,唐代吴道子的画中就清晰地表现了维摩诘的坐榻造型。
“垂足而坐”这种姿态形式,从唐代开始就已成为一种趋势,也让高型家具发展迅速。
唐代罗汉床沿袭隋唐五代时期,此时已具有高挑、细腻、温雅的特点,在那个时期留存下来的绘画、出土壁画等资料可成其为佐证。
而形成较为完备的家具体系则是在宋代,其中椅类家具尤为突出,而罗汉床则有自隋唐延续下来的箱形结构,还有与此形式相结合的束腰、托泥形制。
LUO HAN CHUANG
到了明代,随着木工技艺进步以及审美习惯发生的变化,便有了三围子榻,工艺也逐步变得复杂,这也成了明代罗汉床的发展雏形。
最典型的就是箱形榻中间用于支撑的腿足正在消失,直到完全被忽略,只留下最外侧的腿足,原先垂直相交的板足也渐渐融合成实木的方腿,底部勾尖变为马蹄状。
LUO HAN CHUANG
像在明代崇祯朝的《金瓶梅》刻本插图中,这种直足内翻马蹄的床榻就屡见不鲜。由书中刻画的床榻,也能概括此时罗汉床的典型、清晰特征:三围板、无束腰、直足内翻马蹄……
“古人制几榻,虽长短广狭不齐,置之斋室,必古雅可爱,又坐卧依凭,无所不适。”
——明代画家、园林设计师文震亨在《长物志》
LUO HAN CHUANG
罗汉床可以说是一个“多功能型的选手”,可随你的喜好随意“折腾”,床上放炕几,可阅读赏画;可一只手支着脑袋望窗发呆;也可与朋友对坐闲聊、品茗、对弈,或是小酌两杯。
当日常生活工作劳累之后,去掉炕几,躺下休憩,非常方便。
在厅堂,罗汉床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沙发,明清两代的厅堂,常以罗汉床为中心,辟出一方小天地,供主人与贵客使用。
▲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LUO HAN CHUANG
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就可以看到古人以榻或者罗汉床待客的场面,这种在罗汉床上待客的最高级别礼仪,在清代也已成为定式。
休闲放松、待人接物多功能兼具,一张床满足人们多种需求,长盛不衰是必然的。
▲明·《五同会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LUO HAN CHUANG
随着朝代更迭发展,明代罗汉床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完善其功能性,在左右及后背都装上围栏,有曲尺、棂纹板、也有三围独板,形制多样,而围子做法也成了罗汉床的主要差别。
LUO HAN CHUANG
到了清代,罗汉床基本保持了明代的风格和特点,最大不同在用料和工艺。
比如用材越来越厚实,装饰也越来越华丽,有雕花镶嵌,金漆彩油等手法,镶嵌的又多以玉石、玛瑙、瓷片、大理石、螺钿、珐琅、竹木、牙雕等为材料。总结两个字:奢华。
*文章来源老王说红木,侵权请告知!任何涉及版权权益问题请事先留言或加好友告知,红桥红第一时间说明或删除并赔付版权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