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资深社恐在一零零年前的写下的内心独白-荒原,独白,内心

资讯 8个月前 wzxxw
1.1K 0 0

人生十分孤独。

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很孤独。

——赫尔曼·黑塞

《荒原狼》:资深社恐在一零零年前的写下的内心独白-荒原,独白,内心

赫尔曼•黑塞 Hermann Hesse (1877— 1962)

【1】赫尔曼•黑塞与《荒原狼》

我第一次接触到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的作品,是因为他的诗作,查找资料时才知道他曾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初见赫尔曼•黑塞的作品,我感觉它的文章有一种相对克制的呐喊声,如果说包裹着赫尔曼•黑塞的那团看不到的东西可以称之为【茧】,那么,破茧而出获得的新生,大概就是死亡——就像斯蒂芬·茨威格那般。

后世的评论普遍认为,作为自传性质的《荒原狼》,是赫尔曼•黑塞试图治愈自己内外“疾病”的药。

不得不说,我们当代人追捧的那些已逝的作家,多多少少都有些异于常人的“病”,也许是孤僻、神经质,因为这种与生俱来的“不同”,让他们可以以一种更另类的眼光观察世界、记录人性、形容时代,于是,我们会将他们奉上神坛,赞扬他们的作品富有灵感,拥有劲道的气势。

然而,对于这些拥有宛如米粒上雕花的精细敏感的“异类”,他们是用痛苦给别人带去“快乐”。

1927年,赫尔曼•黑塞写作《荒原狼》时,在肉体与精神上同时遭受着磨难。肉体上,他患有风湿、坐骨神经痛、抑郁症和神经衰弱;精神上,他与第二任妻子离婚不久,同时,二十世纪20年代末,整个欧洲(古典或者说传统)文化的衰亡更是让像赫尔曼•黑塞这样的知识分子感到悲伤与绝望。

了解到这样的背景,就不难理解《荒原狼》中的主角为什么过着一种支离破碎的生活,在人格上又有“学者”与“独狼”两种身份的“对立统一”。

《荒原狼》:资深社恐在一零零年前的写下的内心独白-荒原,独白,内心

读客版自带的解析图

只是,像“狼性”(“独狼”)与人性(“学者”)这样的简单拆分肯定不能还原本性的多样,我们只能理解为是两个象征符号,“狼”是属于自然的,遵循天性,而“人”是属于社会的,遵循规则。

如果说赫尔米娜作为哈利(也就是赫尔曼•黑塞本人)的心灵向导——或许,这剥离出的女性形象也是对“多重人格”的拆分,那么,玛利亚则是哈利的肉体慰藉。

纵情于声色,恐怕是人类最接近兽性的那一面,而哈利最后“杀死”赫尔米娜,我们可以看成失去向导、堕入混乱,也可以是看成向导的任务完成,已经不再需要。

不管是哪一种,这都是一种“新生”,或许走向更好的明天,或许走进永远的黑暗。但是,即使有歌德、莫扎特(由帕勃罗幻化出的意象)作为“神”献身说法,在《荒原狼》的结尾处,作为读者,我们始终不能释怀,赫尔曼•黑塞,或者说哈利,也并没有真正找到出路,过于模糊的描述,就像作家本人亲历的“混乱”——依旧“无解”。

平心而论,《荒原狼》作为赫尔曼•黑塞的自传,能看得出即使聪慧如黑塞,在对自己和世界的怀疑和纠结的三个核心上——“是我错了?还是世界错了?还是我们都错了?”——依旧给出了“不置可否”的答案,也就是上文的“无解”。

对与错只是个相对概念,即使是世界的问题,也是无数人共同作用的结果,于是,我感觉到极端痛苦的黑塞他没有“战胜”自己的过往(多重人格),只是达成了一种“平衡”,“平衡”是建立在对世界接受并妥协的前提下。

也许,这本小说可以看成是对1922年创作的故事《悉达多》精神的继承——它讲述了一位婆罗门青年在世间寻找生命意义的故事,凯鲁亚克的那本《达摩流浪者》没准儿就是受到这本书的启发——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死亡。

你说这是一种消极厌世,但这个想法又绝对不是错——谁又敢说死亡不是另一种开始呢?

《荒原狼》:资深社恐在一零零年前的写下的内心独白-荒原,独白,内心

【2】伟大的孤独

“社恐”这个时代流行的概念,我觉得是被媒体为了造热度炒出来的,它似乎让我们觉得只有“群聚”才是正确的,不过,《乌合之众》里提到,大众有时是盲目的,一群人的欢腾只是一种无聊的喧嚣。

以赫尔曼•黑塞为代表的一众知识分子写下《荒原狼》这样的“内心独白”,之所以能传世,除了他们拥有独特的观察力和叙事能力,更在于他们能够“享受”伟大的孤独。

拥有并享受孤独,对于当代人来说,绝对是奢侈品,只有一小部分欲望少且资金充沛的人才有能力抵御这个时代来自四面八方的喧闹。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大多数人的平庸,在于没能重视“伟大的孤独”,孤独给予个体认清自己擅长与不适的能力,同时,能够有效过滤各种噪音,让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在窄小领域,只有专业,才能成就伟业。

不过,“社恐”一旦成为负面词,好像我们就会因社会压力不得不屈从——就像不恋爱、不结婚本就是寻常事,如今也成为“离经叛道”的“异端”。

简言之,孤独,是现在的自己暂时放下各种杂念,与心灵深处的那个“我”(灵魂)对话,这个“我”(灵魂),也许就是思想诞生之初最原始的那个灵魂,它绝对遵循自然的法则,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之为【道】(天理)。

苏格拉底一直提醒他的门生——“认识你自己”,也就是这么个意思。

《荒原狼》:资深社恐在一零零年前的写下的内心独白-荒原,独白,内心

前文虽然在聊《荒原狼》时,提及它的深意可能是“永恒的死亡”,但之后的《西西弗神话》里,加缪则是更进一步地说,死亡是结果,但接近死亡的过程可以是丰富的,这里的丰富往往不是他人定义的,而是自定义的,这倒是能与【伟大的孤独】相契合,一个人享受的精彩丰富,往往是可为外人道,但旁人无法感同身受。

当然,沉浸孤独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它的作用往往在于帮助我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核心,过于喧嚣的孤独与过于孤独的喧嚣其实是一个意思。

要我现实一点讲,利用他人对“社恐”的排斥找到商业新思路,谋取更多的利益,才能让我们更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孤独”。

《荒原狼》:资深社恐在一零零年前的写下的内心独白-荒原,独白,内心

【3】关于《荒原狼》读客文化版的评价

最近几年,读客在各个领域都有发力,而且一直努力在“营销性”、“专业性”与“亲民性”之间找到平衡。

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图书公司力推已经进入公版领域的经典作品肯定能省一大笔版权费,同时,经典作品的质量已经有时代背书,不会出现市场反馈糟糕的情况。

那么,在“专业性”已经有保证的前提下,与“新人”想抢夺市场,除了读客极为擅长的“市场营销”,就是在“亲民性”上下功夫。这就是在全书前后附上如上文出现的人物关系解析图、行家导读、作家创作背景等尽可能降低读者阅读门槛的辅助材料。

在读者没有了解到赫尔曼•黑塞写《荒原狼》的背景时,整个小说更像是一部意识流故事,主人公更像是个拥有双重人格的“精神病”,而一旦明白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是作家亲历现实的“投影”,我们就能品味出这是那个时代学者的心灵呐喊,这种对时代的质疑即使放到今天也并不违和——当代人在短视频文化的引导下,精神上的干涸更为严峻和夸张。

不过,《荒原狼》到底不是一本“启发民智”的倡议书,大众也不需要一本碎碎念“孤独”的小说来假装提升自我品味,有追求的知识分子能从本书中找寻到期待的力量,已经很伟大了。

如果你有幸看到这篇内容,我建议你还是看看《荒原狼》,并记得感受孤独的伟大力量。

祝好!

《荒原狼》:资深社恐在一零零年前的写下的内心独白-荒原,独白,内心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