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宋韵遗迹

资讯 8个月前 wzxxw
1.7K 0 0
金乡宋韵遗迹

  坊下河孝义桥。

金乡宋韵遗迹

  陈如亮 文/摄

  温州信息网讯明洪武二十年金乡设卫建城以来,金乡地名就固定下来了,在此前,金乡从宋代以来一直称金舟乡,名字显得很有韵味,符合宋代风雅精致的风格。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认为: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它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的。现在金乡镇境内的几处宋代遗迹,也充分体现了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优雅闲慢的宋韵文化特征。

  涌泉寺与石塔

  目前文史资料可查到涉笔苍南风物最早的诗,是唐代诗人陈陶写的几首诗,其中《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提到了横阳古道:乱山沧海曲,中有横阳道。

  横阳古道是苍南境内最早古道。涌泉寺就建于横阳古道的支道——梅峰古道旁,始建于宋代,据传鼎盛时曾有一千名和尚。涌泉寺之名源于寺前有一古井,长年泉涌不断,至今仍在奔涌。涌泉寺的石塔原立于寺内钟鼓楼旁,为两座,外表颜色不同。1949年后,寺被弃用,石塔也被毁弃到山野草丛中,后村民想重新立塔时,部分塔身已寻无踪迹,最后是将所有找到的材料拼成一座塔,但仍有空缺,只能用现代砖块补上,并将修补好的石塔放置到涌泉寺对面的玄台庙内。

  石塔为六层六面石砌仿木构楼阁式塔,实心,无台基和基座,逐层递收,通高3米,每层每面饰壶门,内雕全趺坐于莲花座、双手合十的佛像一尊,现存13尊,石塔腰檐翼角起翘,塔顶雕饰三角火焰纹,内饰一石珠。涌泉寺石塔为研究苍南古代佛塔的构造及佛教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2004年列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玄坛庙前有座巨大的石碑基座,重有数百斤,表面刻有花纹图样,这便是立于明宣德五年(1430)的《梅峰涌泉禅寺碑记》的基座,石碑在1949年后被金乡豆腐社拿走用于生产,现下落不明。碑记的内容记载于民国《平阳县志》,据内容显示,涌泉寺建于宋元丰二年(1079),僧善诚插草开山,转运副使彭权舍地为址。明永乐戊子(1408)毁于火,次年僧玉林募建。涌泉寺石塔上的佛像雕工精湛,坐佛活灵活现。

  奈何桥与灵峰词

  宋韵透着灵气,就如涌泉寺石塔,灵峰教院内的宋代奈何桥历经近千年,仍是那么的婀娜迷人。

  据民国《平阳县志》载,灵峰凌云寺旧名灵峰教院,建于唐咸通年间。奈何桥就在灵峰教院内,桥东北西南走向,由一弓形石条打造而成,横架原寺院内水池之上,为单板单孔石拱桥,长3.8米,宽0.37米,厚0.22米,矢高3米许。桥板外券面刻有维崇宁三年(1104)岁次甲申五月庚午朔二十四日丙申建兹石桥二十四字,楷书阴刻,桥上没有刻桥名,这奈何桥应该是后来寺里的高僧命名了。关于奈何桥有段掌故: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名曰孟婆的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人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一个人的前世今生。奈何桥,奈何前世的离别,奈何今生的相见,无奈来世的重逢。这段掌故有点凄婉,但灵峰村民对此没有印象,他们代代相传的是奈何桥下这口古井的故事。

  奈何桥横跨在两块大石之间,桥下是一方形水井,千年水不枯竭,传说通往大海。奈何桥在凌云寺主殿前,主殿后面便是灵峰之名来源的一块白色巨石,这块巨石就构成了一座山峰。巨石之下有穿空石洞,洞壁摩崖上镌刻有一首南宋嘉定七年(1214)无名氏的词作,此词是金乡目前历史上有记载的首篇诗词。1921年,《平阳县志》主编刘绍宽亲往灵峰拓下这首词,词曰:

  天工谬巧,恁平地推出,崚嶒岩壁。虎跃龙骧飞凤翥,疑道补天余石。洞壑穿空,来今去古,知是谁开辟?千年兰若,林峦隐映金碧。  我兴丘壑尤长,朅来此境,惯蹑登山屐。适意人生随处好,何必岘南阳峄。谢傅东山,裴公绿野,俯仰俱陈迹。何如轻举,廓寥云外横笛。

  刘绍宽在《平阳县志》里用秀逸两字形容此摩崖石刻,他还将此拓词分发给当时温州境内的一些词作名家,这些名家也纷纷撰写和作,但韵味都难和原作相媲美。在宋代,一位无名的词作者和一位无名的书写者,他们的艺术穿越数百年,仍难以逾越,那个时代,确实是有韵味的时代。

  兄弟武状元与孝义桥

  宋韵在金乡,不只是雅致,还有纯朴和精壮,金乡镇坊下自然村是出过温州唯一兄弟武状元的地方。坊下人陈鳌(1115-1187),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右科(武科)进士对策第一。陈鳌弟弟陈鹗(1119-1183),四年后获武举殿试廷对第一。兄弟俩先授承节郎,从九品,从巡检差遣开始,后任低级军官,经历战阵,立有军功。复调三班院,任内殿崇班、内殿承制及閤门祇候。最后经监司奏举,陈鳌授东南第八将,驻守荆湖南路潭州;陈鹗授东南第十将,驻守福建路。两人均为禁军正将,官至修武郎(正八品)。

  兄弟状元母亲项氏,坊下对面底店村人。为报母养育之恩,也为方便百姓来往,兄弟俩在坊下河建了一座桥,村民称为孝义桥,亦称状元桥,现桥侧刻有坊下桥三字。

  孝义桥横贯东西,桥高约四米,离水面2.5米,跨度三间,长12.4米,宽2.5米,中孔长7.20米。每孔桥由5条青石板并铺而成,桥中间两柱墩各由4条长条形方柱上横帽梁石构成,两端码头用规则块石砌筑,桥两首各置八阶长条石踏跺。孝义桥结构简朴但实用,历经近千年岁月洗礼,无数次的风吹雨打,虽然沧桑但屹立不倒。一座桥,诠释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内涵,从另一方面,也述说了宋韵文化的坚固。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金乡宋韵遗迹

  作者:陈如亮

版权声明:wzxxw 发表于 2022年8月6日 17:55。
转载请注明:金乡宋韵遗迹 | 温州信息网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