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云峰/摄
小吴在漆线雕工作坊,学习这门需要平心静气的传统手工艺。他在漆线雕上找到了不同于打游戏的兴趣,已经初步学会在鸭蛋壳、花瓶、瓷碗上创作较简单的漆线雕,在经济上自力更生。这一次,他向师傅提出,做一个红色的牡丹龙凤漆线雕盘子,作为礼物送给父母。
工作坊里,中生代师傅中最有经验的蔡师傅,手把手地带小吴熟悉制作牡丹龙凤盘的整套工艺流程。
第一步,要在漆线粉中调入大漆,和好漆泥,再经过木槌几个小时的捶打,就形成像面团一样软硬适中、可搓可塑的漆线团料。
第二步,便是起稿,在蔡师傅的辅导下,小吴将牡丹龙凤的传统图案用复写纸拓上盘子,盘子上有了这些基础的图案之后,自己再动手制作龙、凤、祥云与正中的那朵绚丽牡丹时,对漆线盘绕勾勒的位置在哪里,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蔡氏漆线画的特点是,龙身要呈半鼓状呈现,这样,龙身有肌肉,龙头有威势,才像一条能够呼风唤雨、调遣雷电之龙。为了突出这种半浮雕的状态,小吴在师傅手把手地辅导下,在龙身位置先用漆泥做一层底,接着,拿出斜角的漆线笔,把龙盘绕鼓凸的肚腹给刻出来,紧接着,他手搓出一粒粒比绿豆大不了多少的漆泥圆粒,将漆泥放上龙身,用龙鳞印在这圆滚滚的漆泥上轻压一下,一片片错落有致的龙鳞就飞上龙身。
第三步,要把搓细的漆线分段贴上盘子,让平面图案立体起来。传统漆线雕的搓线工具,很像迷你的擀面案板和擀面杖。小吴耐心地把漆线一点点地搓细搓圆,直到它们仿佛银丝面一样绵绵不绝。趁着漆线还很柔软,要赶紧把搓好的漆线卷在漆线笔上,再紧贴拓样一段段放下去,覆盖住草稿纹样。他不上厕所,不喝水,不分神,屏息静气地做下去。这一刻,仿佛不是他在做漆线雕,而是造物之神借助他的双手,接连不断地将漆线吐露到盘子上。所有的私心杂念都不见了,他感受到那种用心纯粹所带来的愉悦。
终于,圆鼓鼓的线条盘出了龙腾凤吟的盛大场面。巍峨的龙头、端庄秀丽的凤头相对凝望;牡丹盛放,千百层花瓣释放出透雕般的光泽。纷繁的纹样重重叠叠,在盘面被一片夕照镀亮时,其立体灵动的生命力,连小吴自己也感叹起来。他终于意识到,创造一样美的事物是如此让人欣慰。
勾勒好最后的花纹,画龙点睛,需要等待漆泥自然风干,才可继续接下来的“妆金填彩”步骤。在等待过程中,蔡师傅让小吴以手背去轻柔触碰并感知盘面上漆泥的干燥情况,因为贴金箔的时机就在这似干未干之间。具体要等待多长时间,连老师傅也很难说得清楚,因为这跟天气、温度以及空气中的湿度有着绝对的关系。漆泥完全变干,胶粘力下降,金箔便很难贴得牢;如果漆线过于潮湿,那金箔贴上后又会碎裂,整个盘子就报废了。
时机一到,小吴屏息静气,在整个盘子上铺上金箔,他选取有一定硬度的短毛笔刷,动手将金箔垂直戳进图案的每一处纹理中,接着,他再选取蓬松的大羊毛刷,轻轻扫走盘中多余的金箔粉。不知不觉,天已接近黄昏,在倏然黯淡下来的光线中,那些金箔粉就像明亮的星星,在柔软的刷毛上蹿动着,那么闪亮,那么美。这是小吴第一次为自己的作品贴金箔,他完全沉浸在这种创作的华美意象中。
就这样,一根根漆线勾勒出了龙凤的灵动神韵,赤金为龙凤与牡丹花镀上了金身。牡丹雍容华贵,龙凤神采飞扬。这种小吴在以前绝对不会多看一眼的传统工艺,却给今天的他带来了莫大慰藉。他意识到,从前的人,将祝愿倾注在这一牵动的绵长漆线中,是有道理的。他想象父母收到盘子以后所露出的惊讶神情,自己先笑了起来。
【请关注我们】
▲长按上面二维码可关注晚报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