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湖湘书艺文化的沃土滋养中,刘振涛先生这位矢志书坛的耕耘者,从幼学蒙童时起,至人生迟暮之年在书法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奋力开拓与创新,为湖湘书法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湖湘书艺文化 刘振涛 成长历程 艺术成就
【引言】 灿若星河的湖湘书艺文化作为湖湘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之珠,其奕奕之光,早已闻达于世。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和帛书、龙山里耶的秦简、李邕的《麓山寺碑》、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让人叹为观止;初唐书法“四家”之首的长沙人欧阳询,誉为书法“草圣”的永州人怀素和尚,堪称湖湘古代书坛的两大霸主;清代书坛碑派书家的旗手和践行者——道州人何绍基,开启了碑帖融合的创新之路。湖湘文化的傲骨和敢为人先精神,不仅为近代中国的政治革命披荆斩棘,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同时还把这股雄风与傲气诉诸笔端、融入艺术创作。中国现代书法史上以毛泽东、齐白石为代表的湖湘书家群体足以傲视当今书坛,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湖南书法家刘振涛先生在湖湘书艺文化这块沃土的滋养中,孜孜不倦、奋力开拓与创新,为湖湘书法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指出:“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真是英才辈出,舒卷风云。只有土壤肥沃,才可能长出参天大树!刘先生的艺术创作无疑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
一、刘振涛先生书艺中的湖湘书艺文化底蕴
刘振涛,字涛声,号云山,别号莲心草堂主者。1937年3月生于湖南宁乡,工作在湘潭。宁乡治邑于三国,建县于北宋。唐代灵祐禅师来沩山创建密印寺,开创中国佛教著名流派沩仰宗;唐代相国裴休、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张栻等,曾到宁乡设坛讲学、传播文明。从宋代起,先后创立了灵峰、南轩、玉潭、云山等四大著名书院。近代有“湖南学堂,宁乡为首”的美誉。国宝四羊方尊出土地炭河里遗址、湖湘理学创始人张南轩父子墓等文物丰富,涵盖了湖湘文化、佛教文化、青铜文化等范畴。湘潭是湖湘文化的重镇,这里名人辈出,以书名世者众。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十大书法家,毛泽东和齐白石双峰并峙。今日湘潭文风鼎盛,书坛活跃。
湘潭和宁乡一衣带水,地缘接近,人文相亲,文化相通,书法艺术争奇斗艳。刘振涛先生无疑深受宁乡和湘潭两地文化的熏陶,并脱颖而出。湖湘书家那种勤奋、朴厚、倔强、好胜的个性在文人骨子里根深蒂固,在艺术观念上表现为极度宣泄的情绪、极度夸张的形式。刘振涛先生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无论欧阳询的楷书,还是二王、怀素、何绍基的行、草书,他临写极为专精,每一种碑帖,常常要临写上百遍,形神兼备、出神入化。进而草、篆、隶、行熔为一炉。
刘振涛先生以古人为师,其书法直追唐代的怀素、欧阳询,清代的何绍基,与湖湘书法艺术一脉相承。
其一、欧阳询(557一641),唐朝潭州临湘(今长沙)人,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刘振涛少年时聪敏勤学,博览古今,尤其笃好欧体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史书云:欧阳询见古碑,因宿其旁,三日方去。刘振涛习欧字所费心血何尝不是如此?
其二、怀素(725-785),唐时人,字藏真,祖籍长沙。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 “颠张醉素”。刘振涛聪明好学,得怀素《自叙帖》真谛。他苦练《自叙帖》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毫不逊色于怀素当年的“池水尽墨”。
其三、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书法家。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何绍基高扬尊碑抑帖的大旗,在清代碑学运动中充当了一个坚强的捍卫者和努力的践行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何氏书法”。刘振涛先生在书山学海中寻觅新路,在何字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参悟形诸为笔墨的生态与造型,构筑属于自我的崭新形象。其笔墨之间洋溢着个性的气度与美质。
正是在湖湘书艺文化的滋养中,刘振涛先生这位矢志书坛的耕耘者,从幼学蒙童时起,至人生迟暮之年在书法艺术追求的道路上笔耕不辍,奋力前行。
二、刘振涛先生书艺成长历程
刘振涛先生出生地—宁乡县为长沙市所管辖。作为湖湘传统文化的重镇,刘振涛先生的书法研习被打下了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在他学书过程当中有三位关键人物对他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位是刘秉奎。他是刘振涛先生的私塾老师。刘秉奎先生作为正统儒家思想的人物,深晓修身、齐家、治国之理,对弟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刘振涛先生七岁时便萌发学书之志,开始学习书法。在谢祠堂发蒙后又转读私塾,得到了刘秉奎先生的精心栽培,书艺大进,打下了良好的楷书基础。这个时候的刘振涛先生年纪虽少,但他天赋好,学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很高,八、九岁时便名噪乡里。每当村里有祭祖、过年过节等活动,他爷爷就背着他去写对联,一般是老师做联,他来书写,就像个小明星一样。
第二位是颜家龙[1]。颜家龙曾从师于傅抱石、潘天寿等名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至本世纪初,担任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十多年,凭此职位,声震南北。他在位时主持了几届湖南书法研修班,培养了不少书法名家,对湖湘书法做出了贡献,在湖南享有很大声誉。当时书家或出其门下,或聚其左右,蔚成当时湖南书法界首领一般人物至今影响未绝。刘振涛先生参加创办于1990年初的湖南省书协书法篆刻研修班学习,作为这届研修班的学术主持颜家龙先生,正是引导刘振涛由学习唐楷转向师法何绍基的关键人物。他对刘振涛书法审美观的确立,对于他日后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的至关重要作用。
第三位是杨第甫。杨第甫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第五届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省书协名誉主席。其楷书尊颜,洒脱率真,古中求新。1987年,刘老第一次到市里办展览,杨第甫前来参加开幕式。他对刘振涛讲,“我参加你的开幕式有三点理由:一、你是省书协会员,我是省书协荣誉主席;二、你是政协机关人员,我是省政协副主席;三、你在湘潭县工作,我是湘潭第一任县长,我肯定要来。”开幕式那天他端坐在展厅里,来得比谁都早。杨第甫对刘振涛先生的提携有加,这种影响无疑是深刻的。
刘振涛先生的创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岁楷法宗欧阳询、颜鲁公,行书宗二王,骏发雄强;中年极意何绍基,道臻沉着之境,乃自成家;近年因手疾,沉醉左臂书法,震撼书坛。其不同书体的风格成熟时期亦不尽相同,楷行在青年时期已入佳境界,而行、草、篆、隶则中晚年方成。综观其书学之经,具体可分为以下三阶段。
(一)书学初期 。六七十年代是一漫长的文化沙漠期,国人心目中对民族文化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刘振涛先生先后从事宣传和教育工作。由于受当时的局限,刘振涛先生走的这条自学成才的道路异常艰辛。在40岁之前他一直沉浸在欧阳询、颜真卿和二王书法之中,除了对欧字结构空间美的研究外,其险劲书风亦是他顶礼膜拜的。这一时期他书写的楷书毛泽东《沁园春·雪》严整不失生动,平正中见险峭,受到广泛的好评,影响极大。1958年大学毕业后,刘振涛先生开始从事宣传工作。先后从事过教育、文艺工作,在电影公司和学校的任职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上世纪70年代,市场上没有字帖卖,他千方百计托朋友关系借来王羲之的字帖,字帖的角都被他磨圆了,可见其用功之深。多年楷书的临习,为刘振涛先生书法艺术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刘振涛先生曾回忆说,“我是农村出生的,没看到过招牌,我72年从县偏远农村中学调到电影院百花剧场搞美工,自己觉得要买点字帖,小时学过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再学过柳公权,读书出来总想找帖。隔壁新华书店没有帖,只有鲁迅的,我想学前人的,在全国有影响的,我想要古人的,正好文化馆有王羲之《圣教序》,看见心里好喜欢。当时并没有王字的认识,但心里喜欢,马上跟周宗岱[2]借,借达就临,临了几到,后来用这种字体写孙过庭书谱。周宗岱还记得,还开玩笑,书借了这么久,还不还给我。当时我不认得周宗岱,因为这本书才认得他。”
刘振涛先生对怀素自叙帖情有独钟。一次到北京出差,想起毛主席送日本首相田中怀素字帖,就找到琉璃厂荣宝斋,出示了韶山陈列馆的工作证,通过荣宝斋经理特批才买到一本。刘振涛先生认为这是一种意外的收获。从此便心摹手追,钻研、临习怀素自叙帖。刘振涛先生下了一番苦功临习了一些名家的楷书,其中最见成果的要算是临摹欧阳询的楷法,字写得点画端庄,结体匀称,其长进之速,令颜家龙都感到惊讶。在毛泽东诞辰百年前夕,他曾出版了一本《毛泽东颂诗字帖》,其中一部分即是用的以欧阳询为底蕴的恭楷,深受书法同道的赞赏。
(二)书学中期。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宽松,掀起近二十年不衰的书法热潮。在这热潮之中首先是以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为重要标志的社团兴起。同时书法理论、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书法展览、书法出版物、对外书法交流均得到了超越历史任何时代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多元并存的当代书坛格局逐渐形成。刘振涛先生成为其中的受益者。
1989年,刘振涛先生有幸入湘潭市政协从事文史研究。在这数十年间,其诗文书画常习不倦。工作之余,每天都要把笔临池。每每外出观光,别人是看风景,他则寻觅书迹、探访当地名家。在湖南书协举办第一届创作研修班时,刘振涛先生抓住机会积极参与,与各位书法爱好者一起学习探讨,总结经验,共同进步。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刘振涛先生偶见何绍基《金陵杂述绝句四十首》墨迹,激动不已,如获至宝。这种激动正是因为金陵墨迹与他的书风有极大的差异,金陵墨迹传承于颜真卿雄强浑厚,而异于刘振涛欧字险劲的渊源。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刘振涛先生找到了一种创作冲动,为其习书注入了一种新的基因。
多年楷书的临习为刘振涛先生书法艺术的长成与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彼时的刘振涛先生能写数种字体,对颜、欧楷书更是信手拈来,其技艺纯熟,但尚未形成自家风格。而真正形成其个人风格的阶段是在湖南省书协举办的第一期书法篆刻研修班时期。彼时刘振涛先生正为觅取自己的个人书风而犹豫苦恼,研修班的师生以及学术主持颜家龙劝其主攻何绍基一家,刘振涛先生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一批又一批临习何体的书作,以何体为基调进行的创作源源涌现。学何的悟性及其得心应手的境况使学友们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刘振涛先生书风的确立,长足的进步以及省书协研修班三年的研修活动,起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他作为书法家在书学道路上的真正起点,对他以后的书法成就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诚如颜家龙所言:“百余年来,学何字者多矣,然能入乎内、出乎外,取其神韵,自成风格者少之又少。振涛君法何,贵能活参。在充分吸收何子贞中锋笔法,摒弃其鼠尾陋习的基础上,振涛君揉入一定的侧锋用笔,这一出自胸臆的变化,丰富了书法线条,强调了用笔的节奏感和抒情意味,融形体之凝重与意境之轻灵于一炉。”
(三)书学后期。刘振涛先生不仅在篆隶本身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他行书上的浑穆深厚,入神化境,每日临池无间断。其中对欧体、何字用功尤深,各临百通。他这种刻苦努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直为业内所钦佩。他善于学习,乐于思考,勤于创作。他一世为书、持之以恒,进而求突破、求意境、求创造性、求个性发挥。贾德江[3]著《行草大师刘振涛》称赞说:我以“气正、格高、意逸”六字概括刘振涛先生的书艺当不为过。刘振涛先生的作品,其姿态以结字为先,中锋运笔,凝练挺秀,气贯字里行间;有时迟送涩进,有时行笔如飞;有的笔画细如柳丝,有的清逸飘动之美;有的笔画形似老干,有雄强屹立之势;波澜不平的提按,抑扬顿挫的转折,宛转盘旋间纵敛互用、刚柔并济,有枯有润,有拙有巧,浑然一体,无限生机。其神采长于发散,巧于集聚,抱筋藏骨,端庄流畅,中正平和;排叠的错落,疏密的布陈,纵向的参差,使作品形成浓淡、聚散、粗细、繁简的互换和杂糅,强化了作品的情趣和生命力,呈现出优美、自由的韵律及和谐统一的整体感。
正如傅山[4]所言“宁直率毋安排”,达到“务求自然”之境界。晚年的刘振涛先生书法做到了熔铸古人,另辟蹊径,自成面目,独具一格。他的行书,意态超然,有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摸;他的隶书,运笔浑圆,婉和韵雅,古拙朴厚,具有浓厚的金石味;他的楷书,力厚骨劲,气苍韵遒,骏发雄强;他的篆书,用笔遒劲,貌似枯藤,古拙典雅;他的草书,龙翔凤舞,超迈入神,浑然一体,自成风韵。
中国工笔画坛的领军人物林凡先生评说:“刘先生的书法,能入能出,雄秀飘逸。他学何绍基能以形取神,难能可贵。何子贞书法主要取法颜体,悬腕藏锋,晚年更好欧阳率更,故其书沉雄峭拔。振涛先生的书艺取法乎上,穷研篆隶,精于真楷,然后肆力于行草,深得学书之门径。能将二王之秀与鲁公之雄成功嫁接,这殊多不易。他珍视颜鲁公、何绍基的骨梗之气,但又能摒其庙堂之气、霸悍之气、狂怪之气。无鼠尾之习,显得内秀、沉静、自如,这十分可贵。”
应该指出的是,在刘振涛先生书法艺术成长过程中的书学初期、中期和后期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段相对交汇的时期。在这三个不同的时期,刘振涛先生研习了大量的唐碑,博采众家之长,为其书法艺术,特别是楷书和行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振涛先生学书的道路不是机械的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而是呈现交叉复合的状态。由于他长期坚持锲而不舍,其书法艺术渐渐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苑这块阵地上独树一帜。
三、刘振涛先生对湖湘书艺的探索与创新成就
刘振涛先生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王羲之和欧阳询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立志效法何绍基,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提按使转,融厚有味;晚年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刘老先生博学多才诗联、书法、文章无不专精,义理考据多有造诣。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大展,被选入数十种作品集,为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和众多收藏家收藏,并勒石于孔庙、深圳锦绣中华、岳麓书院、湖南烈士公园、南岳、常德、韶山等10多处碑林。上世纪90年代,他与杨炳南、王友智、蔡德林、余德泉被并誉为书坛“湖南五老”,出版有《当代湖南五老书画传》,对湖南书法影响巨大。然而随着年事渐长,刘振涛先生对湖湘书艺的探索丝毫未减,怀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的决心,在书法艺术道路的探索中不断创新。
(一)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刘振涛先生对唐代书家极为推崇,“以唐楷为宗”。他认为唐代书艺多变,唐代书家法度严谨,深刻影响了他的书法创作。他推崇欧阳询的结体严谨、笔势开张;颜真卿的“屋漏痕、折钗股”,但绝不简单模仿和推崇。刘振涛先生认为,我们现正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时代,我们应当主张书法创作讲求传统基础上的个性张扬。惟有弘扬个性,才能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所谓自立门户、自成一家,就是说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书法风格,使别人一看就知道谁的字体。要达到这一步当然是不容易的。
纵观书苑阵地,耕耘者何其多,而能自立门户者,寥若星辰。然而欲要在书苑长廊里占一席地位就必须树立这样的雄心壮志,朝这样的目标努力。要想自立门户,根据刘振涛先生的经验,一要基础扎实,二要独辟蹊径,三要顽强进取。刘振涛先生学书早期打下了欧楷、颜楷的扎实基础;以后他从二王行书入手,以何字为突破口,熔铸古人,将篆隶笔法运用到真行中去。为练习好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他坚持了十余年,把字帖的边角都磨绒;他苦练何绍基的诗词札录木刻版本和怀素自叙帖,从中得到了何绍基与怀素书法的精髓。有欧字的底,有王字的韵,有何字的结构,再加上怀素的气势,就形成了今天的刘振涛先生的书风。他就是以这种顽强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积数十余年的功力,终于自成一家。
(二)循序渐进,创新求变。其一、书艺习古不泥古。诚如书法家鄢福初先生所言,湖湘书法艺术史是风格史,是心灵史,是性情史。湖南人特立独行,具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坚强不磨的志节和标新立异的胆识。何绍基搞了个回腕法,刘振涛先生在前人何绍基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创新求变,延伸发展了何绍基的书法艺术。颜家龙说:“振涛君是书艺上一位成功的探索者。之所以取得成功,自然与其过人的悟性与勤奋有关。而成功尤为要者,我认为是他对传统与创变关系的认识与实践能做到较好的把握。” 张楚务[5]说,“刘先生的书风却很明显地张扬褚遂良唯美精神。他的书写情态有别于欧字的理性,何氏的回腕法,也有别于颜真卿的丰腴。他字里行间又闪烁着欧阳询的险劲锐拔、何绍基的变幻莫测、颜真卿的皇皇气象。”刘振涛先生的书法诡异多变、烂漫多姿,既有血又有肉。他的楷书、行书、隶书、草书无论哪种字体都写出了自己独到的风格。但刘振涛先生的书法实践是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他说过“学书当从楷法起”。因为楷书的结构严整,中正匀称,先学楷书可以练好字的骨骼;楷书用途广泛,学成即可实用,有助于提高学书的兴趣;学好楷书,可为学习其他书体打好基础。
其二、独创左臂书法。由于近年患类风湿右手僵硬,这对于毕生热衷于书艺的刘振涛先生来说,无疑是重磅打击。他失望过,但没放弃。他以教导新学徒的姿势锻炼左手。右手一小时能学会的,左手往往要多花一倍时间。苦练之后,刘振涛先生凭借坚强的毅力和智慧独创的左臂书法如行云流水,在中国书坛上脱颖而出,独领风骚。其左书作品结字十分严谨,奇中求正,险中求平。线条干净利落,章法错落有致。运笔时而急促、时而舒缓,起伏有序,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尤其是字里行间时时流露出奇崛、劲健和卓尔不群以及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心境。同时刘振涛先生还练就了左右开弓的本领。一次在四川某地举行笔会,刘振涛先生左右同书,笔走龙蛇,手起笔舞间,两行字迹工整的书法已跃然纸上,震惊四座。刘振涛先生左、右手书法严谨流畅,上溯晋唐风格,继承明清笔法,气韵流动,古趣横生,被人誉为当代以左手擅长书法的除非新我之外,尚无人与之媲美。
(三)注重内涵,雅俗共赏。书法美术教育总编孙太平说:“现代书法和传统书法谁更有生命力?有人说,刘老师这一些讲究传统的老艺术家们是打靶的,也能看得到靶心;现代的艺术家都是听得到枪响但看不到靶心。刘老师的靶心打对了,所以才达到这个高度。”齐白石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黄苏民先生说:“刘老师在写何绍基的时候,他是把何绍基雅化了,何绍基的作品有很多的局限性的东西,但是刘老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的作品更有味道。”中国书法名城杂志社长李光泉评价道:“书法作品的好坏,就是雅俗共赏,雅俗共赏是一种最高境界,而刘老师的作品就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刘老师是湘潭书法界的代表人物,也是泰斗级的人物。”作为书法艺术,刘振涛先生在雅俗共赏的层面上,特别注重雅的含金量的丰厚储存。雅俗共赏应该说是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创作中能达到如此的高境者可以说是不多的,只有那些出神入化者才有资格进入此境,也只有进入此境者才有更多的知音。
诚如中国书协理事、时任湖南省文化厅厅长的周用金评所言:“作为当今湖湘书坛的杰出代表,刘老师放在湘潭,是全市一流的书家;放在湖南,是全省一流的书家;放在北京,是全国一流的书家。”
结束语:书艺之路漫漫其修远,吾书艺晚辈当求索似振涛先生。
林岫[6]先生说湖南人是“湖南蛮子”,蛮得厚重,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是“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爱国精神。它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无论是当兵、读书、打仗、搞艺术都如此。作为当代书法家,刘振涛先生在书法艺术之外所赋予的希望和花费的时间、精力恐怕是很多人不能理解和想象的。刘先生执着地把书法艺术当做一辈子的事业。认为书法艺术不可一蹴而就,更不能投机取巧,只有踏踏实实扎根传统,潜心经典并深入领会中国文化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已近耄耋之年的刘振涛先生依然奋斗在书法艺术追求的道路上。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普遍追求一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书法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茶余饭后事”,但是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对于这些执着者而言,其内涵远远超过了一般认识上的书艺,而是一种理想、一种事业、一种追求。
(刘振涛,字涛声,号云山,别号莲心草堂主者。1937年3月生,湖南宁乡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协会员、省直机关书画家协会艺术顾问、齐白石纪念馆特聘书画师、湖南九歌书画院书法家、湘潭市书协荣誉主席。雷威,湖南衡东人,中国书法名城杂志采编、湖南省书协会员、湘潭书协主席团委员。)
附注:
[1]颜家龙(1928.1-2012.11),湖南涟源人。曾任中国书协理事、湖南省书协主席等职。
[2]周宗岱(1937-),原籍湘潭县,中国书协会员、湖南省美协会员。
[3]贾德江 (1947.1-),安徽合肥人。现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主编、副社长。
[4]傅山(1607-1684),汉族,山西太原人。明清之际思想家、书法家。
[5]张楚务(1952-),湖南临澧县人。湖南美协理事,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6]林岫(1945-),女,浙江绍兴人。汉族。现任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书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