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疫情之下,一次平常的售后服务出差,可能就是几个月的意外之旅。浙江瑞安华联药机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刘工就经历过这样的囧途。
今年1月8日,刘工出差俄罗斯为客户调试设备。原定2月10日回国,却因疫情影响,航班遭遇“熔断”,买不到回国机票。恰好乌克兰客户新生产线到港需要技术支持,他干脆定下25日莫斯科飞基辅的机票,没料到,24日俄乌战争爆发……后来,他辗转阿联酋、巴基斯坦等国,继续为公司产品做售后服务,直到5月9日才回国。
刘工的经历既说明了外向型企业疫情之下谋发展的不易,也是华联药机产品遍布全球的佐证。
坐落于瑞安市飞云街道的华联药机,创业于1986年的三间宅基地。2010年,“创二代”袁晓雷袁晓磊兄弟接班,从新产品迭代升级到迈向数字化,华联药机一路紧抓机遇,迅速成为细分行业里的“隐形冠军”,2021年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成为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
采访“华联药机”是一项体力活。
董事长袁晓雷带着我们从“轰轰……滋滋……”的通用机加工车间,到现代化的加工中心车间,再到各个机型和生产线的装配调试车间,每台机器的性能和技术含量,这位教师出身的创二代都如数家珍。作为从事制药、食品、日化等行业自动化包装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和相关服务的企业,华联药机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大知名药企和罗氏、巴斯夫、宝洁等世界500强企业,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里原来是我们宿舍一楼的食堂,现在成了质量检验部和生产办公区”“小心,这些即将交货的产品在调试,没地方放只好在过道间挤挤”……我们在车间的机器间腾挪,真切体会到企业用地的寸土寸金,也感受到企业快速发展的欣欣向荣。
“我们是第一次采购华联的产品,外观大大超过预期,堪比进口产品,还节约制药车间的场地……”在联机调试车间,记者遇到前来验收的德源药业的鲁总,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在“过道车间”,来自中国药科大学制药公司的倪副总正在用尺子在待验收机器上左量右量。药大制药与华联药机已合作13年之久,双方需求与研发的互动带动了共同进步。“这么多年,我们见证了华联药机从按钮操作到智能屏,从皮带链条传动到多伺服电机运动控制……华联产品的迭代升级帮我们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倪滨斌告诉记者。
中午,在硕大的工作餐桌上,我们与来自广州、南京、连云港、瑞金、金华等五个城市前来验货的客户共进午餐。最近两年虽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但华联药机的业务量每年仍保持约20%的增长幅度。2021年营收超过2.5亿元,贡献税收超2000万元,连续两年被评为瑞安市领军工业企业。
讲到助企纾困,袁晓雷给记者提供了一份财务统计:2020年度,企业获得各项财政奖补177.56万元,2021年度133.3万元;2020年度各项减税降费达327.22万元,2021年度增为515.92万元。合计疫情这两年,企业获得来自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达1154万元。预计今年减税降费金额将达600万元,比2020年增加83.36%。
在华联药机的办公处入口,是华为云产业数字化平台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面详细显示各加工设备的开机率、运行数据、工作效率等。在数字化转型的新征程上,这家土生土长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华联药机”克服疫情影响保持业务量20%增幅,“创二代”袁晓雷道出缘由——
产品迭代升级空间制约发展
记者:章会见习记者金瑞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