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高质量就业、推动‘扩中提低’的关键抓手。”此次省党代会,温州益坤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研究院技术员董文学提出了三点关于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的建议。
“由于对技能工人培育缺少整体的规划,更多地依靠师徒间的传帮带,使原本稀缺的高技能工人后继乏人。”作为工人代表的董文学表示,高技能工人后继乏人的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瓶颈”。对此,他建议,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技能人才培育机制,鼓励支持企业自主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创新优秀技术工人技术等级评定等企业自主评聘政策;建立完善紧缺职业工种,培训经费政府补助机制,对就业前的大中专学生、谋职的农村劳动者、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定向培训;加大对山区26县技能提升培训补贴等政策倾斜。
当前,从政策导向和社会认知上看,人才就是“学历+职称”的错误观念依然存在,导致技能人才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相对偏低,甚至在学生、家长中有当工人没出息的思想。在董文学看来,应加快构建以实技为导向的技能人才成长链,营造青年学生想报考职校、人人愿当工人的浓厚氛围。如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的招引的激励力度、鼓励企业推出一批揭榜挂帅项目、加快技能人才“新八级”制度的落地、鼓励企业凭“技”加薪,在全社会培育形成只要有技能就能拿高薪的鲜明导向,并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制度,稳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
“当前,我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导向非常鲜明,但从基层工作实践来看,部分高职盲目追求‘升本’,扩大办学规模,推出了一些听着‘高大上’但实用性不强的专业,导致出现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双重矛盾。”董文学称,应从省级层面加强引导,推动校企合作,将高校发展全面融入地区产业,推广平阳“订单班”培育模式,实现从高校到生产线的定向输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山区26县通过设立分校,帮助山区26县破解技能人才短缺的难题;试点创办温州平阳技师学院,以构建以高校为阵地的技能人才输送链。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省党代会代表董文学:技能工人培育可推广“订单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