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近照


1877年瓯海关税务公署

清末瓯江上的外国商船

清末温州地方官员和外国领事在瓯海关合影

浩然楼,清乾隆年间曾更名为孟楼

英国首任驻温领事阿查理拍摄的江心屿
控带山海,利兼水陆,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独特且优越的地理优势,让温州注定会成为一个千年商港。横卧瓯江的孤屿地处古代温州港的核心区,见证着港口的千年繁华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千百年来,江心屿和温州港两处场景常在古代文人笔下交集,翻开岁月的诗篇,你能看到商港温州的千年胜景。
清政府时期,海禁、迁界、开放、开埠,温州的对外贸易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波澜起伏。
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1876年的《烟台条约》,温州被迫开启了近代化历程,社会经济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身在城外的江心屿,也摆脱不了被侵占的命运。孟楼被占用,东塔塔顶被拆,还有小洋房的新建……
开埠通商,意味着温州的大门被迫打开。本期《孤屿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命途多舛的清代温州港。
海禁解除
繁华依旧小杭州
温州因港而兴,官方对港口的态度,决定了温州的经济发展。清初,延续了前朝的海禁政策,严禁商民下海交易,犯禁者将被治以重罪。后来又下迁界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温州海外贸易完全处于停顿状态。
温州经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清政府平定台湾后迎来了转机。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废迁界令,开海禁。两年后,设立温州、瑞安、平阳(鳌江)等各海关分口,温州终于恢复了正常的海上交通贸易,城区经济重现生机,恢复到当年如小杭州的繁华。
瓯江竹枝词
郭钟岳
万家城郭海天秋,几处园林任客游。
烽火幸留完善地,繁华依旧小杭州。
温州竹枝词
方鼎锐
三更灯火映窗栊,宵市居然晓市同。
夜禁七城都上锁,轻舟还有水门通。
温州港与沿海的上海、宁波、福州等地,甚至东北奉天(辽宁)的港口都有船只来往,而且交通便利,是南北货汇聚的集散地。孙扩图记录说,浙北一带的洋船一个晚上就能到达,福州来的特产与当地一样新鲜。
温州好
孙扩图
温州好,贾客五方民。
吴会洋船经宿到,
福清土物逐时新。
直北是天津。
温州的船只也有驶往国外的,和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也有贸易往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一艘装载着蚕丝、茶叶、瓷器、药材、纸张等货物的船只,从温州驶往日本长崎进行贸易。当时浙江海关下属十五个分口,温、瑞、平三关每年征税银一万多两,其中温州分口最多。
1987年3月,在洞头霓北乡发现两枚西班牙银币,正是当时海外贸易的见证。这两枚银币直径39厘米,分别重24.1克、24.4克。银币正面为双柱、王冠,背面为查理三世头像。银币上分别标有年号,一为1787年,另一为1790年,均为清乾隆年间。
开埠通商
屡见洋轮鼓浪来
清光绪二年(1876),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烟台条约》,温州被列为通商口岸。这一次,温州被迫开放。
第二年,温海关建立,半年后改名为瓯海关,选址在城区朔门外、大码道附近的沿江岸边,就是现在的解放街和望江东路转角一带。
4月10日,满载棉布等洋货的康克斯特轮驶入温州港,这是温州开埠后驶入的第一艘外国轮船。这艘洋轮正式开辟了上海—温州—福州航线,每两周航行一次,改变了此前木帆船一统天下的局面。
次年4月,中国招商局永宁轮自沪首航抵温。后来,温州港陆续开通与宁波、福州、厦门、汕头等沿海港口,南通、镇江等长江沿岸港口,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航线等。
洪炳文的《新竹枝词》中记录了温州开埠后建起码头的情景,温州港结束了帆船加码道的历史,开启近代化的历程:
沪上航道甬与瓯,椒江更复驶轮舟。
双门早已开商埠,更见东门筑码头。
和议初成海禁开,美欧互市擅雄财。
自从瓯埠通商后,屡见洋轮鼓浪来。
各国洋行纷纷来温设立机构,数量多达35家,可谓瓯为海国,市半洋商。温州贸易伙伴由以周边国家为主转变为以欧美国家为主,进出口贸易显著增长。据统计,从温州开埠(1877)到1919年的40多年间,进出口总额从263526海关两(清代中晚期海关使用的记账货币单位)增至4062117海关两,翻了将近十六倍。温州出口商品中,土特产主要有茶叶、纸伞、柑橘、烟叶、原木、明矾、滑石器、猪油等。在进口洋货中,价值位列第一的是棉布(洋布),其次洋纱(棉纱)、洋油(煤油)、洋糖(白糖)、洋烟(卷烟)、洋火(火柴)以及洋钉、洋针等,无不渗透百姓生活。
鸠占鹊巢
大英领事孟楼眠
1877年4月,英国领事进驻温州,以江心屿上的孟楼作为临时领事馆。温州开埠后第一艘进港的外国商轮名为康克斯特(Conquest)。Conquest意为征服,英国人因此还将江心屿命名为征服岛(ConquestIsland)。江心屿、孟楼被侵占,诗人义愤填膺,纷纷借诗表达自己的不满。
登江心寺
郑观应
鹊巢鸠占事难平,和尚无言佛不灵。
欲化鹍鹏三万里,驱除鼍鳄靖沧溟。
鹊巢鸠占,说的不仅是孟楼被占用为英国领事馆,纵观国情,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局,又岂止江心屿被鹊巢鸠占?
英国人在江心屿临时办公1个月后,诗人宋恕登岛游览,他想起孟浩然的诗句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沉浸在唐诗的风雅意境之中,然而,几声犬吠打断了他。他称英国人的护院犬为夷犬,同样也代指这狗的主人——那些趾高气昂的洋人。
孤屿怀古
宋恕
题诗对酒忆唐贤,海宇清平韵事传。
凭吊江潮夷犬吠,大英领事孟楼眠。
孟楼先后做了18年的临时领事馆。其间,英国人一直在寻找新址建造英领事馆。
1884年,温州爆发了反洋教的甲申教案,愤怒的民众砸毁了城里六座教堂。
面对民众的群情激愤,英领事馆不敢选址在闹市区。但又不能离瓯江太远,要能方便管理商贸事务。几经考量,英国人最终选择了在江心屿建领事馆。江心屿扼瓯江的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方便商贸往来。
1894年,英国领事在江心屿东塔山西南麓兴建一座五间三层西式楼房,正式领事馆才告落成。次年,在领事馆东首又建造三间两层楼房一座,作为警卫人员住所,俗称巡捕房。
据传,东塔周围的鸟群带来大量鸟粪落在领事馆周围,加上嘈杂的鸟叫声,惹得英国领事十分恼怒。于是,他们强迫温州地方当局拆除东塔内外的飞檐走廊,只剩下中空无顶的塔身。
1900年,英国领事撤离温州,由驻宁波领事兼任。1924年,英国领事馆出售给瓯海关作为税务司别墅。
孟楼、东塔、英领事馆,带着历史的痕迹,屹立在江心,仿佛是温州近代史的活化石,向世人诉说百年前的巨变。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清代温州商港 海禁、迁界、开放、开埠 温州对外贸易经历波澜起伏
记者连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