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暑。温州市急救中心昨天透露,7月1日以来已经连续接到3起中暑警情,均为室外工地上的高温作业人群。急救医生提醒,室外作业人员需及时有效补充水分,如发生中暑需尽快送医院,严重者会出现热痉挛、热衰竭等症状。
7月5日下午4时许,市急救中心120接到求助电话称,40多岁的徐师傅在鹿城区某工地施工作业时,因为连续日晒半小时前突然出现头晕、大汗淋漓、身体疲乏,左下肢出现麻木症状,四肢痉挛抽搐,疼痛剧烈。
经过有效处理后徐师傅被紧急送往医院。到院后徐师傅的症状被诊断为热衰竭、热痉挛,是因为大量流汗缺钾离子导致的。经进一步治疗,他的症状有了明显好转。
此前,一名25岁男子在工地作业大量出汗后突然倒地,四肢抽搐痉挛,并且无法行走,随后呼叫120。救护车到达后,给予降温补液处理,经诊断为热痉挛。
据统计,市急救中心6月份也有10例高温中暑患者,中暑时间集中在中午12时至下午6时之间,发生地点绝大部分为室外空旷区域、封闭房间等。
急救医生说,高温是发生中暑的根本原因,体内热量不断产生,散热困难,身体无法调节从而引发。一旦遇到他人中暑情况,应迅速把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或有空调房间,平卧休息,解开衣扣,补充清凉含盐饮料,严重者应尽快送医院。
急救人员建议,室外高温作业人群应科学、合理饮水。室外作业大量出汗后,需及时有效补充水分,最好的办法是饮水进盐,恢复水盐平衡,饮用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其中补水的方法应为少量多饮,缓慢补充,切忌暴饮。有肾脏病、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不要随意增加饮水量,应严格遵循医嘱。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工地上施工男子突然倒地四肢抽搐
中午12时至下午6时易中暑,多发生在室外空旷区域、密闭房间市急救中心建议,室外高温作业及时补水进盐,以少量多饮为佳
记者王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