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巨双:在小瓷器里探索旅游“大道”

资讯 8个月前 wzxxw
1.6K 0 0
郑巨双:在小瓷器里探索旅游“大道”郑巨双:在小瓷器里探索旅游“大道”

  鸣山陶院展示中心

郑巨双:在小瓷器里探索旅游“大道”

  鸣山村风景

  温州信息网讯在距离平阳县城不远处,坐落着一座村庄,这里水车悠悠,各类商铺满街,如《清明上河图》中的街景。几年来,通过产业的引进,鸣山村逐渐形成了非遗一条街,成了旅游打卡胜地、国家3A级景区。从平凡的小村落到文旅结合的典范,这场改变背后,有一位重要人物,他便是国家文旅部乡村文旅能人、鸣山陶院院长郑巨双

  我的跨界很大,刚开始做金融,后来在景德镇做过产品设计,现在收藏、玩玩老物件,在非遗上做创新。不停地跨界,提升了郑巨双的应变能力,使他在陶瓷产业和乡村旅游之路上不断求新求变。但是,在骨子里,他还是一名古陶瓷爱好者,热爱古旧瓷厂里泥土的芬芳,热爱故纸堆和老物件里家乡的故事。对此,他有一份执着。

  从金融白领到瓷器学徒

  积累与热爱互相成就

  2021年,平阳县中青班的一批干部来鸣山陶院学习时未做准备,听到墨城窑、顺溪瓷厂这些平阳近代文化史上响亮的名字时,一脸茫然;但郑巨双对他们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

  确实很尴尬!作为平阳未来的一批中青年干部,对平阳的这段历史,怎么能一点也不知道。当平阳党校的老师对他连连摆手,不停地重复太尴尬了的时候,郑巨双脱口而出。不过,回忆完当时场景,他又顿了一下,但是,话说回来,我们以前也不知道这些历史。都是很有心地去挖掘后,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决心转向陶瓷产业后,他才发现,自己先前仅仅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知识储备是多么贫瘠。郑巨双回忆起来,2015年,他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离职,只身前往景德镇,成了一名从事设计与运营的学徒,自那时起,他开始了自己的恶补之旅。

  宋元、民国、解放初期……郑巨双新建的陶瓷博物馆里,玻璃柜在灯光映照下泛出青色,各种时期的瓷器摆满了三面墙。而这几百件家乡的瓷器,都是郑巨双这几年在各地古玩市场上,每进一家店先盯着温州瓷器,见一件买一件的结果。后来,听说顺溪瓷厂、墨城窑当年的工人还有五六名在世,几位古陶瓷的爱好者便到他们家里,挨个拜访、拍照,八九十岁的老人,讲起当年的工作,仍然拿起瓷器感叹不已。来访者们趁机拿出相机,记录下这些难忘的时刻。

  2020年,相关资料在平阳视觉艺术中心展出,全县轰动。人们纷纷和郑巨双说,瓷器上的人名地名,都是自己小时候的回忆啊,到现在却渐渐看不到了。当郑巨双总结起这几年的经历,他也不禁感叹:我们之所以走到今天,是需要积累的。

  怀疑与探索

  文化旅游推进路上的乘胜追击

  如今,他的许多想法已经在实践中取得成效,但是这些想法面临怀疑和惊讶,显然不是第一次。当五年前郑巨双第一次提出要在平阳试行非遗产业化时,迎来的却是不解和反驳:非遗重要的是保护和传承,没有做产业化的。他没有说什么,就继续瞅着机会坚持做。2018年底起,郑巨双依托自己昔日的熟人,陆续向鸣山村引进非遗产业,至今已有挂牌非遗传承基地20余家。

  郑巨双想,非遗要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要有工艺乃至艺术性加持。蛋画是一种画彩绘于蛋壳上的艺术,平阳第一代蛋画传承人唐唯逸、尤葆枢师从潘天寿等国画大师,本地蛋画在郑巨双看来是极好的文化资源。不料,当他向景德镇来指导烧瓷的师傅提出要将蛋画技术用在瓷器上时,又是听到了一句不可能的。原来,蛋画本身所用颜料含水量较高,但在坯上画,含油量要更高;而含油量太高,颜色又容易浮起来。

  他遍访当地非遗传承人,说动他们做做尝试,磨破了嘴皮子,才说动8位师傅。第一轮、第二轮……烧砸了几千个杯子之后,蛋画与瓷器结合的新瓯窑终于出炉,不久之后实现了量产。郑巨双乘胜追击,设立了体验基地,每周三周六,带小朋友尝试在瓯窑上作画。

  我想要的游客是要有文化品位的。奔着这个目标,郑巨双跑去与平阳的书画家商讨,设计了合作社式的工作模式:把一批坯送到艺术家家里,约定时间后再去取,给艺术家充分的创作自由。村里面有这种文化产业,整个档次都往高拉了。郑巨双认为,在非遗产业化的体系下,这样的运作模式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他们画的东西卖得出去,才能有动力继续创作。

  现在,鸣山村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入股机制。晚上,村民就在街边摆上小吃或者自家的蔬果,常常游人如织,而每年元旦客流量都接近20万,年营业额达1000万元。旅游业的兴旺,也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

  想要把东西留给后人,

  就要比别人走在前面

  如今,鸣山陶院内已经有陶瓷博物馆、大师创作中心、非遗实践基地中心、游客体验中心、温州文人瓷展厅等多形态实体,鸣山村也拥有了20家挂牌非遗传承基地,获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的称号。

  但是,焦虑感同对自己的高要求,仍然时不时笼罩着郑巨双。鸣山村和鸣山陶院已经发展了五年,可是五十年、一百年呢?顺溪窑、墨城窑,这些地方到今天也就是一百年。只做这些东西,游客看了后会有审美疲劳;有思想有文化的东西,一百年以后后人才会追捧。一些传统工艺美术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郑巨双的要求。他们还是偏向于一种‘匠气’,但‘匠’和‘师’是两种概念,要上升到更高的文化层次,才能在国际的范围上竞争。想要把东西留给后人,就要比别人走在前面。

  我们这个行业,就是很多平平淡淡的故事积累起来的。郑巨双坦言。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疫情的爆发让原本的乡村旅游泛起了波澜,产业迫切需要创新。现在压力是无比巨大。最近客流量大起来了,我们主要业务也在线上,但是客户的消费理念开始变化,购物谨慎起来了;我现在也很急啊,很多大学学工艺美术的学生回来,除了办补习班还是办补习班,人才也要到产业里去。不过,谈及未来,郑巨双依然信心满满:我最难的时间已经过去了,现在,我期待着第二代,第三代去接我的班,他们一定能做得比我更好。

  人物名片:

  郑巨双,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陶瓷产品设计师,温州手工制陶非遗传承人。现任温州鸣山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州博物馆之友副会长。入选2019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郑巨双:在小瓷器里探索旅游大道

  记者:胡鸣镝

版权声明:wzxxw 发表于 2022年7月16日 18:00。
转载请注明:郑巨双:在小瓷器里探索旅游“大道” | 温州信息网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