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信息网讯昨天下午,以辨物:官作篆书款的宣德炉特展闭幕为契机,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温州博物馆及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收藏委员会承办的《辨物-官作篆书款的宣德炉》新书首发式暨官作篆书款的宣德炉研讨会在温州博物馆举行。
据了解,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随着明清宣德炉成为众多收藏门类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其断代工作亟待新的推进。去年11月12日,辨物:官作篆书款的宣德炉特展在温州博物馆开幕。展览以宣德炉的款识为主线,将涵括多种形制的三十余件展品罗列对比。这些展品的款识内容、风格相似,包括宣德宣德年宣德年制三大内容,其风格属清代帝后玺印专用的玉箸篆体,大大推进了业界对整个明清宣德炉体系的深入研究。
《辨物-官作篆书款的宣德炉》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丁孟担任学术顾问,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收藏委员会会长张明主编,从官作篆书款的宣德炉着手,甄选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收藏委员会收藏宣德两字款、宣德年三字款、宣德年制四字款三类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形制、规格、风格宣德炉三十余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向观者呈现该类宣德炉的艺术特征。
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玉箸篆款对宣德炉的意义,宣德炉自身的价值,官作篆书款宣德炉的炉型、款识特征及相关认知等话题进行研讨。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丁孟认为,宣德炉在明清成为高雅的艺术,款识是宣德炉的标志,只是款识书体形态的断代意义这一点极易让人忽视。官作玉箸篆款仿宣铜炉给大众的印象,实际上重点就是款妙,即玉箸篆书法之美,其在艺术作品有限的形式形态中蕴涵无限意境。
在中国收藏家协会明清宣德炉收藏委员会委员薛鸿鸣看来,宣铜炉是署玉箸篆款的宣铜器,形制多庄重,款字清晰、整饬,铜质及铸造工艺皆佳,胎体厚重,有小而精者,亦不乏同类中的大型器,且多随原铜座、盖,皮色多见敷作枣红,亦多遍体洒金斑,在宣铜器体系中自成一格,具有官作特征。这类铜器在铸造之时,耗资是非常巨大的,且对工匠技艺的要求也极其严苛。以现今的存世量推测,当时的铸造规模极为盛大,民间恐难胜任这种大规模、规范化的生产。目前而言,该类款识在其他类别的器物上未曾出现,因此其独特性更为突出。再加上玉箸篆作为明朝王室及清廷帝后玺印所专用的篆体,是皇权的象征,这更加昭示了玉箸篆款宣德炉的官作属性。
活动现场,张明还向温州博物馆捐赠了朱子常款黄杨木雕。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辨物-官作篆书款的宣德炉》新书首发
宣德炉研讨会在温州博物馆同步举行
记者华晓露